9月3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称,近日,该院接收了一名身患“布病”的2岁幼童。幼童因喝了街头现挤的羊奶感染“布病”。
(图源:澎湃新闻)
有些人觉得刚挤出来的羊奶新鲜有营养好消化,喜欢给孩子直接喝,但实际上,现挤奶从营养上来说和经过灭菌的奶没有什么明显差异,而且现挤奶的卫生状况较差,容易被致病菌污染,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还有你相对陌生的“布鲁氏菌”。
No.1 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俗称懒汉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布病的病原体是布鲁氏菌,它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的细胞内寄生菌。通常在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但对常用的物理消毒方法和化学消毒剂敏感。
(图源:123RF)
布鲁氏菌主要感染羊(绵羊和山羊)、牛、猪、狗以及骆驼、鹿等动物,动物感染布病可导致流产或死胎。人主要通过接触患病的牲畜或污染物而感染发病。潜伏期一般为2~3周,短者3天,长者可达数月。以长期发热、出汗、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为主,严重者影响生育,引起全身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甚至死亡。
No.2 布鲁氏菌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布氏菌可侵犯人体的网状内皮系统,引起多系统多器官损害。潜伏期一般为1—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会更长。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长期发热等等。
(图源:《人兽布鲁氏菌病》)
布病病程长短不一,以3-12个月者居多,多数患者只要及时就医,规范治疗,一般预后良好。患者如不及时治疗,易由急性转成慢性,反复发作。
No.3 如何预防布鲁氏菌病?
01 养殖预防
布鲁氏菌会侵蚀动物的生殖系统,母畜乳汁、羊水、子宫阴道分泌物,公畜脓液、精液、粪便、尿液,患病动物感染的垫草、饲料等都是布病的传染源。
(图源:123RF)
布鲁氏菌对外界环境有着较强的抵抗力,可以在水、土壤中存活30到120天,通过消化道、生殖道等进行传播。布病的易感动物较多,养殖户、屠宰户、兽医、防疫人员等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人群都极易感染布病。
1.养殖户要做到科学养殖、规范屠宰。养殖区与生活区要分开,牲畜圈舍要定期消毒处理,清理圈舍要湿式作业,做好个人防护,防止气溶胶传播。
2.购买牲畜要检疫,饲养牲畜要免疫,严格控制病畜流动,避免患病和未患病的牲畜混养。严禁徒手直接接触病畜流产物和死胎,病畜流产物、胎盘等应消毒或焚烧后,挖坑深埋0.5米,以防污染环境或被狗吃掉而引起布病传播。深埋地点应选在距离住宅、畜舍、水源、道路较远的地方。被流产物污染的场地,要用10—20%石灰乳或漂白粉消毒。
(图源:123RF)
3.对普通民众而言,尽可能减少与牛羊等家畜接触,牛羊肉要煮熟后食用,特别是吃烤肉、涮肉时,一定要烤熟煮透,家庭加工过程中案板、刀具等做到生熟分开。布氏菌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长时间存活,但不耐热,在高温下即可杀死,因此,生鲜奶要“煮沸”后才可以放心饮用。
02 实验室防控
实验室诊断是防控布病的前提和基础,但在采样、实验室诊断过程中操作的不确定性又极易造成布病的传播。多层次客观评估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规范操作,将生物安全风险最小化,是确保布病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前提。
1.样品采样人员应注重个人防护,必须佩戴好口罩、手套、防护眼罩等,防止采样接触中引发生物安全风险,对样品按要求进行封装,样品接收人员要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程序》内容,科学设置布病样品接收空间,在规定的位置移交样品,在指定的实验区域开展布病实验,在源头上防止间接或者直接接触感染样品、实验环境。实验室检测结束后,应对实验室工作区域(地面、工作台面、仪器设备等)进行消毒,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2.在实验操作环节中极易出现样品被污染、灭菌不彻底等问题而引发的生物安全风险。针对这种情况,实验人员要开展设备质量控制活动,动态监督设备使用情况。实验操作人员要按照实验室仪器设备参数要求、生物安全制度、操作标准规范等,科学操作仪器设备,同时要做好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和检定校准工作,排除隐患问题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
(图源:123RF)
3.在实验室操作中,注射器等锐器物常常是引起人员感染布病的风险因素。要利用技术、设备等客观评估对应的生物安全风险,合理划分生物安全级别的同时明确风险防控的关键点。实验人员要采用负压离心管、兽用采血针等进行血液样品采集;实验检测结束之后,要做好灭菌处理工作,高效控制注射器等锐器风险。
总之,布病患者多见于农牧民、兽医或从事牲畜屠宰、检疫的人,普通消费者只要在生活中稍加注意,一般很少被感染。
大家在食用牛羊肉的时候要注意煮熟后食用,特别是在吃烤肉、涮肉的时候,生鲜奶也要“煮沸”后饮用。
职业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对样品进行规范处理,一旦发现自己有感染布氏菌的症状,请立即去附近医院接受检查。
(图源:123RF)
编辑:春雨医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