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健康 健康 关注:79 内容:2641

    吃饭不积极,脑袋容易出问题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暗吐槽 > 健康 > 正文
    • 健康
    • 因为你的肠道不健康,所以你的大脑“自闭”了。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匪夷所思,甚至有点像骂人的话?


      吃饭不积极,脑袋容易出问题

       
      (年轻人要讲
      武德
      文明/图源网络,侵删)




      但事实上,肠道和大脑之间真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来说,其实是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
       
      一个简单的现象:当你饿的时候,情绪是不是也会低落?干上两碗大米饭,心情是不是都变好了?
       
      但更神奇的是,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不仅与人的情绪有关,还对抑郁症、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等多种中枢神经性疾病有影响。
       

      吃饭不积极,脑袋容易出问题


      复杂且庞大的肠道菌群

      我们的肠道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循环系统,你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微观的“热带雨林”,其中的“各种生物”就是肠道菌群。
       
      据估计,人体消化道内的菌数大约为1×10
      14
      个,是人体细胞数目的10~20倍,这其中包括与宿主共生的菌群,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与宿主共栖的条件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另外还有病原菌,如变形杆菌。

      吃饭不积极,脑袋容易出问题

      (图源:123RF)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上述菌群在肠道内保持动态平衡,发挥营养、代谢等多种生物功能,起到屏障保护以及免疫调节等作用。

       
      但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肠道微生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受到年龄、生理病理状态、生活习惯、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当肠道菌群的稳定性被打破,进而出现数量及种类上的变化时,称为肠道菌群失调。
       
      病理状态下,肠道菌群正常结构或分布破坏,表现为条件性致病菌或病原菌的过度繁殖,易产生疾病。研究表明,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疾病,包括消化性疾病,如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过敏或过敏性疾病;心脏疾病;精神疾病等。

      吃饭不积极,脑袋容易出问题

      (图源:123RF)




      同时研究还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对中枢神经性疾病有着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是如何对大脑产生影响的?

      处在人体腹部的肠道,承担着重要的消化吸收功能,为什么会一路“跋山涉水”,对人体的“司令部”——大脑产生影响呢?

      吃饭不积极,脑袋容易出问题

      (图源:Nature)


      通过深入研究,近年来大量实验者提出微生物-肠-脑轴这一信号通路,该轴将肠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双向的信号通路,大脑可以通过改变胃肠道的移动、分泌分泌物和改变肠道的渗透性来间接地影响肠道菌群,或是直接通过固有层细胞如肠嗜铬细胞、免疫细胞释放相关的信号分子影响微生物群。
       
      反过来,肠道菌群主要通过释放细胞底物、发酵产物和内分泌物质来影响肠道与大脑之间的通路,从而影响大脑的发育及功能。
       
      在这个过程中,迷走神经是肠道菌群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最重要的方式。解剖学证明,肠肌间感觉神经元不仅可以接触肠道菌群还能与迷走神经形成突触,从而构成微生物-肠神经-迷走神经-脑信息途径,直接将肠道所感觉的信息传入大脑。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比如我们吃进去的东西是不安全的,肠道察觉到了,但它没办法让吃进去的食物“原路返回”,于是就“打个电话”给大脑:喂?有毒啊,不能消化啊!
       
      信息通过一连串的“电话线”传到了大脑,然后大脑下达上吐下泻的指令,以保护我们整个人体的安全。


      吃饭不积极,脑袋容易出问题

      (图源:123RF)


       
      在内分泌方面,肠道被认为是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肠内分泌细胞通过内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内分泌方式是肠内分泌细胞释放出神经内分泌物质进入循环系统,并最终作用于下丘脑和其他相关脑区;而旁分泌方式则是神经内分泌物质通过作用于迷走神经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
       
      内分泌方式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当机体受到应激时,HPA轴释放皮质醇,皮质醇能够调控肠道中免疫细胞活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影响肠道通透性和肠屏障功能,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反过来,肠道菌群也能够调节HPA轴活动,对脑活动产生影响。
       

      吃饭不积极,脑袋容易出问题

      (图源:123RF)


      在免疫调节方面,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改变可以直接或间接调节相应的免疫和胃肠道疾病,通过刺激产生各种免疫因子,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中枢,进而影响宿主大脑的生理活动。
       
      这几个方面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循环系统将人体连接为一个整体,大脑与肠道通过无数条“高速公路”连接,肠道释放的细胞因子就像寄出的信件一样,最终被大脑“签收”,并对其产生影响。
       

      吃饭不积极,脑袋容易出问题

      (图源:123RF)



      此外,由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炎症反应、代谢产物异常、氧化应激反应等,都会通过迷走神经及循环系统对大脑产生影响,进而引发一些脑内神经性病变。
       

      肠道菌群会影响哪些中枢神经疾病?

      讲完了肠道菌群为什么会让大脑“生病”,我们再来简单介绍一下,哪些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
       

      自闭症

      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是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患者出现语言沟通、发育障碍和动作迟缓三大症状,该病作为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多为婴幼儿时起病,其中男性是女性的4~5倍。

      自闭症病因未明,可能与母孕期及围生期不良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是自闭症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在自闭症患儿中普遍存在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痛、腹泻和便秘,超过90%的自闭症儿童存在饮食异常问题。

       

      抑郁症

      抑郁症为一种神经心理性疾病,出现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以及意志行为减退的“三低”神经性症状,同时躯体会出现慢性器质性疼痛;神经可塑性改变表现为磁共振成像显示海马体、额叶皮质、杏仁核、腹侧纹状体等相关脑区出现萎缩,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以及高自杀率等特征。

      一些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组成与正常人不同,存在明显的微生态失衡现象。在门水平上,放线菌、拟杆菌以及变形菌明显增多,而厚壁菌则显著减少;在属水平上,普氏菌群丰度表现丰富,粪杆菌和反刍球菌丰度减少,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数目明显减少。



      阿尔茨海默症

      阿尔兹海默症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老年人发生率较高,其主要表现是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行为异常,人格失常,最后甚至出现痴呆症状。

      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衡可加重脑内神经元的损伤和丢失,推测其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出现静止性震颤、动作迟缓和肌强直等运动性症状,同时伴随认知损害、睡眠障碍等自主神经非运动症状。其病理特点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变化和残留的神经元胞质中路易小体(主要是错误折叠的α-突触蛋白)的形成。

      研究发现帕金森患者最早出现肠道症状,且近年来病理学研究也发现α-突触核蛋白错误折叠和聚集最早发生在肠神经系统,另有研究证实帕金森患者肠道菌群与正常人存在差异。



      总之,除了与「吃」相关的肥胖、营养不良、糖尿病、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神经性疾病,其实也与肠道密切相关。这些研究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中枢神经性疾病,但可以有效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换言之,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整体,各器官、各组织之间其实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所以为什么上厕所玩手机会便秘,紧张的时候会放屁,心情不好就想干饭……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吃饭不积极,脑袋容易出问题

      (图源网络,侵删) 




       

      编辑:春雨医生

      参考文献:

      [1]赵烊烊,范兴丽,王晓翔,季华,沈香娣.肠道菌群失调与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研究进展[J/OL].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2020-12-03]. 链接

      [2]叶晨,陈启仪,李宁,秦环龙.肠道微生态与自闭症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20,32(08):807-815.

      [3]门昌君,张国梁,王飒.肠道微生态与人体疾病相关性研究现状[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03):142-145.

      [4]QIN J, LI R, RAES J, et al. A human gut microbial gene catalogue established by metagenomic sequencing[J]. Nature, 2010,464(7285):59-65.

      [5]Kang DW, Adams JB, Coleman DM, et al. Long-term benefit of Microbiota Transfer Therapy on autism symptoms and gut microbiota[J]. Sci Rep. 2019 Apr 9;9(1):5821. doi: 10.1038/s41598-019-42183-0.

      [6]郭椿,贺平.脑肠轴及其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95):89-91.

      [7]郭慧玲,邵玉宇,孟和毕力格,张和平.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02):400-410.

      [8]周达成,王明,蒋辉.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肠道微生态改变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探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06):700-704.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健康
    • 今日 0
    • 内容 2641
    • 关注 79
    • 任务
    • 偏好设置
    • 发布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