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头屑、头痒都可以用酮康唑治疗吗?酮康唑更适合哪些患者?
头屑、头痒可分为生理性、病理性两种。生理性头屑、头痒多与出汗出油、潮湿、饮食等因素有关。而病理性头屑、头痒则与内分泌、真菌感染等因素有关。
酮康唑洗剂本身具有良好的去屑、控油、杀菌功效,后续添加的护发、柔顺成分可修复头皮角质层损伤,增加机体对头屑、头痒抗性。
也就是说,酮康唑对所有头屑、头痒都有一定的帮助,但最适合的,还是由马拉色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头屑、头痒,即脂溢性皮炎、头皮花斑癣(俗称汗斑,常见点状或片状斑疹,表面多附有鳞屑,颜色深浅不一)、马拉色菌毛囊炎等疾病。
酮康唑为什么能有效治疗真菌引起的头屑、头痒?是什么原理呢?
酮康唑对真菌引起的头屑、头痒,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在抗真菌药物中有重要地位。酮康唑是唑类中抗真菌活力最强的药物之一,主要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类固醇的合成,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起到抑菌或杀菌作用。
临床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包括酮康唑、环吡酮氨、二硫化硒等等。临床多次纳入酮康唑、环吡酮氨进行治疗效果方面的对照分析,发现,酮康唑的治疗有效率优于环吡酮氨,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
酮康唑的治疗有效率:70%、80%、88%;
-
环吡酮氨的治疗有效率:52.4%、53%、55.6%[1]。
临床也曾纳入酮康唑、二硫化硒,在缓解症状方面进行对照分析(症状评分越低,效果越好)。发现,酮康唑与二硫化硒在前6天的差异不明显;自8天起,酮康唑对症状的控制明显好于二硫化硒;至第13天,酮康唑与二硫化硒的差距非常明显。总而言之,酮康唑是唑类中抗真菌活力最强的药物之一,广泛适用于真菌性头屑、头痒的治疗[1]。
酮康唑、二硫化硒小鼠实验[2]
像使用洗发水一样使用酮康唑洗剂就行吗?酮康唑应该怎样正确使用?
酮康唑洗剂不同于常规意义上的去屑洗发水,这是外用抗真菌剂,要像服用非处方药一样,根据症状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使用频率、周期:
-
病情较轻者:每周使用两次,治疗期约为2周;
-
病情严重者:每日使用一次,治疗期约为4周。
用药时,取酮康唑洗剂5ml涂抹于湿发,揉搓出泡沫覆盖整个头皮,静置五分钟,用清水洗净即可。一般情况下,正确使用酮康唑洗剂,并坚持巩固治疗,治疗总有效率可超过88%[1]。
症状严重,使用酮康唑洗剂效果不明显怎么办?
如果患者头屑、头痒症状严重,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且出现头皮红斑鳞屑、丘疹、渗液等症状,可酌情配合含有激素的洗剂治疗,例如,含有丙酸氯倍他索的洗剂。丙酸氯倍他索是一种较为强效的肾上腺皮质类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止痒、减少渗出等功效。
有患者担心,使用含有激素的发用洗剂可能会产生依赖性。实际上,正确、短期、低剂量使用激素类药物,一般不会产生依赖性。及时介入激素治疗,可强效抗炎,迅速缓解症状,防止头皮发生无可修复的损伤。因此,在必要情况下联合酮康唑、丙酸氯倍他索治疗,是非常明智的选择[3]。
使用酮康唑洗剂是否会产生抗药性?治疗效果如何?
使用酮康唑洗剂很少会产生抗药性。酮康唑是抗菌活力最强的药物之一,可预防长期、大剂量外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临床针对多种马拉色菌进行抑制浓度分析,纳入酮康唑、氟康唑、咪康唑、环吡酮氨等多种抗真菌药物对比发现:
-
酮康唑对马拉色菌的最低抑制浓度不足0.125mg/ml,只有其他药物的1/4,甚至是1/128;
-
酮康唑抑菌持续时长在二硫化硒的一倍以上。
也就是说,酮康唑洗剂可用最低的药物剂量、形成较强的抑菌效果、且抑菌时间较长,有效解决马拉色菌感染,很少会产生抗药性。因此,酮康唑洗剂成为治疗头皮屑和脂溢性皮炎的一线用药[1]。
抑菌最低浓度mg/ml【4】
抑菌持续时长对比【5】
[1] 刘小萍,王学民,高延瑞,董亚琦,张洢祎,王婷婷.外用抗真菌剂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及头皮屑的Meta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4,43(08)468-471.
[2] Van Cutsem J, Van Gerven F, Fransen J, Schrooten P, Janssen PA. The in vitro antifungal activity of ketoconazole, zinc pyrithione, and selenium sulfide against Pityrosporum and their efficacy as a shampoo in the treatment of experimental pityrosporosis in guinea pigs. J Am Acad Dermatol. 1990 Jun;22(6 Pt 1):993-8.
[3]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专家共识.[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5,48(2):73-75
[4] 郑晓晖, 夏修蛟, 王志东,等. 七种抗真菌药物对马拉色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研究[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 20(2):75-76.
[5] Pierard G E, Arrese J E, Pierard-Franchimont C,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1997, 19(3):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