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联合举行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成果新闻发布会。
会上公布了一项最新调查成果: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女性任何一类亚型抑郁障碍的终身患病率和12月患病率均高于男性,且居住地、受教育水平等与抑郁障碍患病率无关。
该研究已经被顶级医学学术期刊《柳叶刀-精神病学》接收,将于10月见刊。
(图源:The Lancet Psychiatry)
据悉,该研究首次提供了我国成人抑郁障碍流行病学患病率及其分布特征、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社会功能损害程度、获得各类治疗状况的全国数据,对于研究抑郁障碍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因素具有重要地位。
2010年WHO和世界银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疾病负担研究显示,神经精神障碍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10.4%,而精神障碍占总负担的7.4%。
在我国,抑郁障碍是所有疾病中伤残损失寿命年排名第二的疾病,
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尽管近20年来,北京、上海、昆明、广州、天津、浙江等地区陆续开展了不同规模的区域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但由于研究病种、工具、方法、地区均存在差异,我国一直缺乏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抑郁障碍精神卫生利用数据。
在此背景下,2012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和科学技术部资助立项“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的研究”(
简称“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hina Mental Health Survey,CMHS)
,重点研究我国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和疾病负担,描述精神障碍患者卫生服务利用现况,探讨影响精神障碍患病率、疾病负担、服务利用的相关因素,旨在为卫生决策部门制定精神障碍的相关防控策略以及精神卫生服务的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此次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研究,是2012年至2015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的一部分,旨在提供抑郁障碍的社会经济相关因素和抑郁障碍的卫生服务利用现况。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是通过多阶段概率抽样法,在中国31个省中抽取157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疾病监测点,完成了中国成年人(≥18岁)精神障碍横断面的流行病学调查。
根据调查研究,经过加权调整计算,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心境恶劣障碍为1.4%,未特定型抑郁障碍为3.2%;抑郁障碍12月患病率为3.6%,其中抑郁症为2.1%,心境恶劣障碍为1.0%,未特定型抑郁障碍为1.4%。
抑郁障碍的分布特征与之前的区域性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相似:
①性别分布:女性患任何一类亚型抑郁障碍的终身患病率和12月患病率均高于男性;
(图源:图虫创意)
②工作状态分布:家庭主妇、退休、失业人员的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和12月的患病率均高于有工作者;
③婚姻状态分布:分居、丧偶或离婚者的抑郁障碍患病率明显高于已婚或同居者;
④年龄分布:与最年轻的年龄组(18-34岁)相比,抑郁症和心境恶劣障碍的患病率在较大年龄组中更常见。抑郁症和未特定型抑郁障碍发病年龄均约为14岁,但心境恶劣障碍发病年龄约为18岁;
⑤无关因素:各类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在受教育水平、居住地(城市与农村)和地理区域(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此外,研究还发现,中国约有41.1%的抑郁障碍患者共病其他精神障碍,其中29.8%的患者共病焦虑障碍,13.1%的患者共病物质使用障碍,7.7%的患者共病冲动控制障碍。
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通知,明确我国2021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宣教活动的主题为“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
为此,春雨医生特发起心理健康公益行动——“青心计划”:从今年开始,计划以每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前后约一个月时间为节点,通过线上宣传、知识科普、线下互动体验等形式,号召全社会关注心理健康,唤醒心灵之青春,尤其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共建健康中国、和谐社会。
今年活动的口号是:青心计划——让心灵轻一点!
[1] Whiteford H A, Ferrari A J, Degenhardt L, et al. The global burden of mental, neurological and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an analysi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 PLoS One, 2015,10(2): e116820.
[2] 黄悦勤. 中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 33(1): 15-16.
[3]Jin Lu, Xiufeng Xu, Prof Yueqin Huang, Prof Tao Li, Chao Ma, Guangming Xu, et al.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treatment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Published:September 21, 2021DOI:https://doi.org/10.1016/S2215-0366(21)00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