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都是真实新闻,绝不是春雨君标题党,海洋中确实有这样一种细菌,它们可经皮肤损伤创口进入人体,一旦发病,48小时内的死亡率可超过50%,这就是创伤弧菌。
创伤弧菌又名海洋创伤弧菌,是一种常见的的革兰阴性嗜盐弧菌,适宜生长于温暖的海水中,常存在于鱼、虾、牡蛎等海产品内及海泥中。
1970年,因有患者感染并最终导致截肢而引起人们注意,起初人们误以为它是副溶血性弧菌,后发现该菌种与副溶血性弧菌不同, 1979年该种弧菌被正式命名为创伤弧菌。
人可通过食入或伤口感染该菌致病,如生食牡蛎导致急性胃肠炎或脓毒症,海水暴露或海产品接触引起伤口感染。
创伤弧菌对水温和盐度的要求都较高,在20~30℃时最适宜繁殖,当水温低于13℃时,创伤弧菌则会进入不可繁殖的休眠期;在2‰~25‰ 盐度下能正常生存,生存繁殖最佳的盐度为10‰~18‰,而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因此创伤弧菌多分布于河海交界处。
该菌的生存条件决定了它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超过95% 的致死性创伤弧菌感染发生在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北半球的西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
(主要包括美洲、欧洲、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地)
,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大陆东南沿海等地。
创伤弧菌感染的全年发病率不高,但发病呈上升趋势。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显示,美国国内在1996年至2010年,创伤弧菌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在纬度较高的欧洲,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该地区创伤弧菌发病率在逐年上升。
韩国曾报道过2001年至2010年共588例创伤弧菌感染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感染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且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较高。
虽然由创伤弧菌导致的感染发病率不高,但致死性较强,且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的特点。
一是通过生吃或食用未完全煮熟的海产品,如龙虾、蛤、蚌、鱼刺身等,寄生在海产品中的创伤弧菌通过消化系统进入人体。
二是因破损皮肤接触到污染的海水或海产品,从而导致机体感染,感染人群以渔民或水产品加工工人居多。
其感染主要引起3大症状:原发性败血症、胃肠道感染、创面感染。
以原发性败血症起病为主的患者最为多见,常伴有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或胃肠道感染症状。患者起病急,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热、寒战及胃肠道症状,继而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继发转移性感染表现为下肢出现大水泡、瘀斑、斑丘疹等,甚至进一步恶化发展为坏死性筋膜炎或肌肉坏死。
此类患者病情十分凶险,病程短,病死率高达50%以上,入院早期已经出现白细胞减少和低血压症状,提示预后极差,这些患者即使积极救治,从入院到死亡的平均时间为2 天。
以胃肠道感染为主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腹痛、恶心、呕吐、水样便等,不伴有皮肤和软组织损伤。
此类患者常伴有免疫功能缺陷,但是鲜有因创伤弧菌感染而致死的报道。
以创面感染为主的患者常有皮肤破损创面接触污染海水或生海产品史(如处理海鲜的时候被刺伤、去海边玩的时候被海蛎子划破手脚等)。
表现为肢体局部的皮肤、肌肉坏死等,亦可迅速发展为继发性败血症,危急生命,需要截肢,最终约15%患者致死。
回顾性研究发现,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相对更易感染创伤弧菌,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肝病、肾病、糖尿病、癌症、血色素沉着病等常导致患者免疫功能减弱,进而让创伤弧菌有可趁之机。
要想预防创伤弧菌感染,最主要的是避免生食及避免伤口接触海水或海产品。
1.处理海鲜戴手套:在捕捉或宰杀海鲜的时候,要养成戴手套的好习惯,可有效避免受伤,进而有效预防创伤弧菌感染;
(图源:图虫创意)
2.海鲜煮熟食用:海虾、海蟹、鱼类、贝类等海产品尽量煮熟食用,尤其是有慢性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最好不要生食海鲜;
3.身体有伤口的时候不要下海游泳,也不要在海边下水玩耍,不要让伤口暴露于海水中;
4.如果处理海鲜的时候,不小心被扎破手指,迅速把残血挤出,流动水冲洗伤口,用酒精、碘伏等进行消毒处理, 如果伤口出现肿胀、疼痛、瘙痒,身体出现腹泻、发热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诊治,并告诉医生自己的创伤弧菌暴露史,以便于医生及时诊断治疗。
总之,即使已经在大润发杀鱼六年了,心早已跟杀鱼的刀一样冷了,也一定要注意安全、小心地处理海鲜,否则就不仅是心冷了,身体可能也凉了?
[1]谭西顺.海鲜好吃,小心创伤弧菌夺人命[J].保健医苑,2017(09):38.
[2] 张嘉鑫,康琳,崔玉军,等. 创伤弧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J]. 传染病信息,2020,33(3):273-279. DOI:10.3969/j.issn.1007-8134.2020.03.020.
[3]蔡瑞昭,祁少海. 创伤弧菌生物特性及临床研究进展[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0,15(6):490-494.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0.06.012.
[4]洪广亮,卢才教,赵光举,等. 创伤弧菌脓毒症诊疗方案(2018)[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6):594-59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8.06.005.
[5]武静,刘晓斐,胡成进. 创伤弧菌流行病学调查及致病机制研究现状[J]. 医学研究杂志,2015,44(3):166-168. DOI:10.3969/j.issn.1673-548X.2015.03.048.
版权声明:本文为春雨医生原创稿件,版权归属春雨医生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reading@chunyu.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