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健康 健康 关注:79 内容:2641

    被家暴之后,她们为什么没有离开?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暗吐槽 > 健康 > 正文
    • 健康
    • 被家暴之后,她们为什么没有离开?



      对于80后、90后这几代人来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部剧可以说是一生的阴影,冯远征老师用精湛的演技,将安嘉和这个人前风度翩翩、温柔体贴,人后却性格扭曲、猜忌心重的家暴男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但是,作为被家暴的一方,安嘉和的妻子梅湘南,是在容忍了丈夫的多次殴打甚至昏迷、流产、骨折以后,才最终心灰意冷决定离开的。



      被家暴之后,她们为什么没有离开?

      (图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而梅湘南的遭遇及心路历程,在大多数被家暴者身上都能看到,
      例如2019年仿妆博主宇芽能控诉多次遭前
      男友家暴;韩国女星具荷拉生前也遭男友多次家暴,甚至一度被男友打到子宫内出血……


      据全国妇联第三次调查统计数据,在婚姻过程中遭受伴侣辱骂、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经济控制、强迫性行为等不同程度家庭暴力的女性,占到了总调查比例的24.7%,而受害人在选择报警之前,平均要遭受35次家暴侵害。


      那么,为什么很多经历家暴的人,会容忍施暴者一次、多次,甚至长期的暴力?


      很多时候,人们选择容忍家暴



      美国在2000年关于亲密关系暴力的一项报告显示,在一生当中,有25%的女性和8%的男性经历过亲密关系暴力。其中,73.3%的女性选择不报警。


      报道继续研究了不报警的原因,发现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警察不会对施暴者采取什么行动,并且有61.3%的女性认为警察不会相信自己,这可能是一种习得性无助(learnt helplessness)。


      被家暴之后,她们为什么没有离开?

      (图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习得性无助基于一个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是,在经历了不可控的折磨之后,狗会失去反抗的动力,无法逃脱一个本可以轻松逃脱的折磨。这个现象在人类身上也很常见。或许,在反复的无效反抗后,被家暴者们对改变现状失去了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有30%左右的人不想要警察和法院的介入


      那些不想要警察和法院介入的人在想什么?


      经济虐待



      有研究者提出,经济虐待(economic abuse)是一种家暴。经济虐待被定义为施虐者通过干扰伴侣获得、使用、和保存经济资源的能力,来控制伴侣的方法。


      例如,丈夫通过不让妻子去工作,剥夺妻子获得资源的能力,从而使得妻子不得不依赖他
      (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梅湘南正是在安嘉和的怂恿下,辞去了学校的工作,随后不得不依赖丈夫)



      有研究表明,经济原因是被害人留在施暴者身边的主要原因之一。


      沉没成本的因素



      她们离不开施暴者,还有可能是因为一种认知偏差。人们常常无法忽略沉没成本(sunk costs),即已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被家暴之后,她们为什么没有离开?

      (图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很多人可能会强迫自己看完一部花钱买的电影,因为怕浪费了买票的钱。而家暴的受害者可能会强迫自己,继续待在曾经付出过时间、精力,和爱的人身边,因为怕浪费了这段关系的沉没成本。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还有人不离开施暴者是因为爱。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原因似乎非常扯淡,毕竟爱和虐待听起来像是相反的概念。但受害人对加害人的情感,不一定总是负面的。


      1973年,一位罪犯在抢Kreditbanken银行(斯德哥尔摩最大的银行之一)时,劫持了4个人质,与他们一起待了6天。人质们被解救之后,不仅不愿意指证那位罪犯,还攒钱帮他打官司。


      这种被害者对加害人产生感情的情况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或人质情结。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同理心的滥用,被害人不合适地将自己置于加害人的位置上,同情他们的遭遇,从而产生了正面的感情。


      被家暴之后,她们为什么没有离开?

      (图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女性的同理心本就较强,面对家暴的人,有可能会产生类似“想要帮你戒掉暴力”的想法。有研究分析了人质和被家暴的女人的遭遇,发现两者其实是很相似的。




      总之,受到家暴的人可能会有各种各样无法结束关系的理由,研究并理解这些理由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反家暴干预方案。例如,有研究通过对女性进行理财教育,让她们经济独立,给予她们摆脱经济虐待的能力。


      当然,本文所引用的研究和调查大部分是在美国进行的。在中国,虽然具体的数据可能有所不同,但这些社会和心理的机制还是通用的。


      「对家暴说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制度的完善、人们观念的转变、社会的支持……这些因素都在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编辑:春雨医生

      参考文献
      1. Tjaden, P. G., & Thoennes, N. (2000). Extent, nature, and consequence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2. Postmus, J. L., Hoge, G. L., Breckenridge, J., Sharp-Jeffs, N., & Chung, D. (2018). Economic abuse as an invisible form of domestic violence: A multicountry review. Trauma, Violence, & Abuse, 1524838018764160.
      3. Stube, M. J., & Barbour, L. S. (1983). The decision to leave an abusive relationship: Economic dependence and psychological commitmen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785-793.
      4. Arkes, H. R., & Blumer, C. (1985). The psychology of sunk cos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35(1), 124-140.
      5. Graham, D. L., Rawlings, E., & Rimini, N. (1988). Survivors of terror: battered women hostages and the Stockholm syndrome.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健康
    • 今日 0
    • 内容 2641
    • 关注 79
    • 任务
    • 偏好设置
    • 发布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