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疾病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多发病,而肠道菌群直接与许多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当有害菌多于有益菌时,有害物质无法排出,在肠道内释放大量毒素,使肠道受到损伤,人体免疫力下降会使得机体极易受到病毒细菌的侵袭,从而产生各种疾病。
近年来,益生菌制剂的研制和临床应用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功能性便秘
不良的饮食习惯或服用药物均会打破肠道菌群平衡,引起肠道功能紊乱从而导致便秘。补充益生菌可以在肠道内产生有机酸、修复和促进肠道的功能,降低肠腔的pH值,增强肠道的蠕动能力,促进消化和吸收;同时使肠管渗透压增高,是水分分泌增多,使得粪便松软而有利于排泄。而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习惯性便秘等,益生菌则没有效果。
益生菌制剂在辅助治疗成人和小儿功能性便秘方面都有较好的疗效,推荐制剂有双歧杆菌、乳酸菌。
(图片来自摄图网)
抗生素相关腹泻
抗生素不能识别有害菌和有益菌,好菌和坏菌一起被杀死,使用抗生素的患儿中5%-39%出现腹泻。这主要是由于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衡,致病菌过度生长,某些抗生素还会直接刺激肠道的蠕动,引起抗生素相关腹泻,临床症状有轻有重。
布拉酵母菌是能够有效控制和预防抗生素相关腹泻的真菌,另外推荐使用鼠李乳糖杆菌GG。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Hp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主要因素,由于幽门螺杆菌耐药率及基因变异的增加,传统三联、四联疗法应用抗生素有效率在下降,且不良反应多。
研究表明,益生菌对Hp繁殖具有抑制作用,可提高根除率,还可以让肠道菌群得以恢复,减轻或消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导致的副作用,减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甚至便血。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更为推荐, 益生菌在服用抗生素后半小时至两小时服用。鼠李糖杆菌、双歧杆菌、布拉酵母菌可做为佐剂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尤其是腹泻、恶心、味觉异常的发生率。
(图片来自摄图网)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的,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而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诱发因素包括肠动力、生理心理改变以及结肠发酵不良等。研究显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50%-60%存在肠道菌群失衡,益生菌能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粘膜屏障功能,调节肠道免疫功能,降低内脏高敏感性,可以缓解腹胀、腹痛、便秘等一些症状。
患者应考虑出现症状时开始使用益生菌,并根据持续症状的需要继续使用。推荐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枯草杆菌、地衣芽孢杆菌。
(图片来自摄图网)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者肠道中微生物种类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目前益生菌在防治炎症性肠炎上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研究已经证实,服用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屏障,益生菌有助于诱导和维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缓解,也可以有效地预防静止期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效果等同于5-氨基水杨酸。另外应用粪菌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也能取得较好疗效。
推荐布拉氏酵母菌、双歧杆菌。
(图片来自摄图网)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ICU中新生儿最常见的急腹症,早产儿、低体重儿及重症监护室的新生儿肠道内菌群定植延迟,肠道内细菌种类缺乏,尤其是乳酸杆菌和双岐乳杆菌缺乏,容易导致致病菌过度生长和NEC。其特征主要表现为黏膜甚至肠深层的坏死。
益生菌可辅助早产儿肠道正常细菌的定植,改善早产儿肠道功能,可缩短其病程及腹胀时间。研究表明,益生菌干预可有效降低 NEC 早产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可以降低 NEC 发生的风险和相关死亡率,对高危风险婴儿应采取预防性给予益生菌,直到风险降低。推荐的益生菌有嗜酸乳杆菌、两歧双歧杆菌。
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症是由于人体内缺乏乳糖分解酶,不能完全消化分解乳液中的乳糖,从而造成的腹胀、腹痛、呕吐、腹泻的症状。乳糖不耐症在亚洲人中占比极高。益生菌中的乳酸菌、酵母菌等可以将牛奶中多数的乳糖发酵转化成乳酸和其他物质,从而抑制乳糖不耐症。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肠粘膜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等。感染性腹泻会引起肠道正常菌群失调,使病原菌易于定植而产生感染,另外即使感染控制后仍会肠道功能紊乱。
益生菌制剂的作用机制在于补充肠道生理菌或通过改变肠道的酸碱度来促进有益的酸性菌生长,从而纠正菌群失衡,控制腹泻,缩短病程。推荐的益生菌有布拉氏酵母菌、双歧杆菌以及地衣芽孢杆菌。
(图片来自摄图网)
目前,还需要进一步临床试验来探索益生菌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未来,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环境了解的逐渐加深,或许能更有效地选择合适的益生菌。
参考文献
[1] 甘立平,杨昭徐,傅丽娜等.肠乐康治疗急性肠炎694例[J].中国新药杂志,2001,10(6):460-463.
[2] 郑昌荣.酪酸梭军二联活菌散防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观察[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3):14.ADD:抗生素相关性腹泻